


卷 162, 编号 3 (2024)
- 年: 2024
- ##issue.datePublished##: 15.12.2024
- 文章: 10
- URL: https://j-morphology.com/1026-3543/issue/view/9231
- DOI: https://doi.org/10.17816/morph.20241623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连接蛋白43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细胞间接触重塑中的作用
摘要
论证。在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中,细胞间间隙连接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以导致一系列生物功能的变化,包括电脉冲传播的破坏,这对于心肌功能是首当其冲的。
目的 — 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含连接蛋白43 (Cx43) 的缝隙连接的形态学特征和定位,并确定其与室间隔心肌形态学变化和临床参数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n=62,年龄在18至61岁之间)与无心血管病患者(n=8,年龄在25至54岁之间)的室间隔心肌进行了形态计量学和免疫组化学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了右心室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在心肌细胞中检测到了Cx43+缝隙连接,并确定了它们的定位和超微结构组织。获得的数据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参数进行了比较。
结果。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间隔心肌中发现,Cx43+缝隙连接从闰盘重新分布到心肌细胞的外侧表面。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间隔明显增厚,左心室腔容积缩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缝隙连接位置变化比对照组更频繁,体积也更大,是心脏形态功能状态最严重的患者的特征。形态学上复杂的心肌重塑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和肌原纤维部分丧失的现象。在28.1%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超微结构中发现缝隙连接缺陷:心肌细胞闰盘膜的局部分叉区和含有缝隙连接的肌纤维膜内陷形成的异常环状结构。
结论。心肌细胞外侧表面的Cx43+缝隙连接位置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是室间隔心肌细胞不成熟的标志,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特征,可能是心肌机电耦合失调的原因。



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器官绝对和相对质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摘要
论证。为了正确解释临床前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结果,必须准确评估“标准”的生物测量指标及其范围。众所周知,基因纯系动物的生物特征指标可能会因性别、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而研究人员很少关注季节性因素。因此,对于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来说,制定“标准”的参考值及其在个体发生的某些时期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遗传纯系动物的范围是有现实意义的。
目的 — 研究一年中不同季节3月龄时性成熟雄性Wistar大鼠的身体和器官的绝对质量,以及器官的相对质量。
材料和方法。实验以160只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 这些动物被分成4组,使大鼠在一年中的某个季节(春、夏、秋或冬)长到3个月大。每个组都测量了身体和各个器官的绝对和相对质量:脑、脾、胸腺、肝、肾、肾上腺、心、肺、睾丸。
结果。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出现在所有器官的绝对质量中,而器官相对质量的系数仅在50%的情况下存在差异。注意到肾脏和肾上腺质量的同步季节性差异。在所研究的两个质量指标中,心脏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
结论。器官的绝对质量是确定参考值时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但也应考虑相对质量系数的变化。在本研究中,确定了三个月龄Wistar大鼠健康遗传同质性群体的主要器官质量的参考范围,并显示了这些参考范围的季节性波动。必须结合病理学和解剖学数据进一步研究器官质量变化的原因。



胎儿和新生儿心脏下锥状间隙肌腱的解剖特征:实验性研究
摘要
论证。了解胎儿和新生儿心脏下锥状间隙肌腱(Todaro tendon,TT)的解剖学特征对围产期心外科(如左心房入路)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尚未进行研究。
目的 — 评估在宏观显微镜下解剖和研究TT的可行性,并获得有关其在胎儿和新生儿心脏中的存在、形状、大小、分支和局部地形的初步数据。
材料和方法。对15个宫内发育16~40周的正常人心脏样本进行了研究。使用Olympus SZX2-ZB10显微镜(Olympus,日本)以6.3至30的放大倍数解剖10个心脏。使用分辨率为10 MP的Levenhuk M1000 PLUS相机(Levenhuk,俄罗斯)和Levenhuk lite软件,测量了TT的长度和宽度。求出算术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极值、变异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制备五颗心脏的组织切片,并按照Masson染色法进行染色。
结果。在所有制备样本中均检测到TT,TT总是位于心内和/或下锥状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在所有病例中,TT都从右纤维三角开始,心房心室束和结节的前方和上方的TT最为单一。TT沿着卵圆孔下缘和冠状窦开口之间延伸,最后到达下腔静脉瓣。10例中有6例TT无分支,10例中有4例分为两个分支,覆盖冠状窦口。在一份样本中,制备了到达右冠状动脉的TT纤维。下腔静脉瓣部TT的宽度中位数 (0.35mm) 与其长度 (4.63mm; Rs=0.821; p=0.023) 和原点处的宽度 (0.24mm; Rs=0.929; p=0.0003)相关。
结论。在人发育的产前后期和围产期,心脏下锥状间隙的肌腱具有解剖结构的可变性和地形恒定的特点。结构的可变性表现为肌腱分支和宽度值变异,尤其是宽度。地形的恒定性在于肌腱的起点、连续和终点的不变性。胎儿和新生儿心脏中的这种肌腱可以通过宏观显微镜解剖来找出。



人体甲状腺上动脉标志性解剖学的新数据
摘要
论证。关于甲状腺血管床的解剖描述,不仅在古典医学文献中,而且在现代研究中都有广泛介绍。但是作者注意到甲状腺上动脉口相对于颈总动脉分叉的位置存在差异。同时还没有统一的方法来确定颈总动脉分叉区的线性尺寸。因此,确定甲状腺上动脉口相对于各种解剖标志的位置。无论是对于形态学家,还是临床医生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 — 确定甲状腺上动脉开口位置变化相对于颈总动脉分叉、甲状软骨上缘和甲状腺叶上缘作为标志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这项工作是根据作者开发的独创方法,从没有明显甲状腺病理的个体尸检时采集的36个颈部器官复合体。对器官复合体进行解剖,向动脉盆部注射彩色明胶物质,然后固定制剂。使用5毫米间距的叠加网格分析载玻片照片。
结果。结果表明,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上缘常位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而左侧则位于其下方。同时两侧均位于相应甲状腺叶上缘上方。甲状腺上动脉口常位于两侧颈总动脉的分叉处。发现右侧甲状腺上动脉口的位置与分叉上缘相对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直接关系(Rs=0.402,p<0.05)。同样确定右侧甲状腺上动脉口的位置相对于甲状腺叶上缘和动脉长度之间存在高强度的直接关系(Rs=0.826,p<0.05)。
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有关甲状腺上动脉位置可变性的文献数据。根据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外科干预时使用易于判别的标志来证实甲状腺上动脉口的位置是合理的。



人和脊椎动物(Chordata, Vertebrata)胸腺形态的比较特性
摘要
BACKGROUND: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thymus structure in the vertebrate phylogeny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mbination of conservative and highly plastic features. However, the question remains about the causes and patterns of evolutionar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human and animal thymus structure depending on level of organization, habitat, and adaptability.
AIM: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main 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thymus microscopic structure in phylogeny by comparing the thymus structure in humans and various Chordata speci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Light microscop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rtical/medullary and mitotic indices as well as the area of fibrous tissue, lymphoid tissue, and adipose tissue in thymus sections from 19 vertebrate species and humans. Thymocytes, thymic corpuscles, and the number and area of microcirculatory vessels were counted per conventional area unit.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immature animals of each species as well as on animals that had reached the second stage of maturity.
RESULTS: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immature animals have predominantly similar thymus structur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parameters of age-related involu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magnitude and total fat degeneration in humans compared to animal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thymus associated with thymocyte migration and maturation have the highest conservatism and include cortical/medullary and mitotic indices, the numerical density of thymocytes in the cortex, the total area of microcirculatory vessels, the relative area of lymphoid tissue. Human thymus, regardless of age, has a higher relative amount of fibrous tissue than vertebrates. In addition, some specif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thymus corpuscles also vary.
CONCLUSION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human thymus were determined that changed in adaptation to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anthropogenic environment. The reveale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human thymus are consistent with immunological 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causes of age-related thymic involution. They correspond to the main points of Academician A.A. Zavarzin’s theory of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homologous tissues in vertebrate phylogeny.



热暴露后恢复早期骨组织的状况
摘要
论证。热消融是治疗骨肿瘤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方法的潜力,选择高温暴露的剂量和时间的最佳比例非常重要。
目的 — 研究髓管内55~60℃温度范围内,局部高温消融术后恢复早期(第3天和第7天)兔骨组织的in vivo反应。
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是6只年龄为15周,体重为3~4公斤的杂种兔。动物在股骨骨干局部热消融术后的第三天和第七天从实验中取出。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标准染色后,对骨组织切片进行显微目视检查。此外,还对以下各项进行形态测量评估:非矿化骨基质的面积(使用Mallory方法染色);成骨细胞的光学密度和细胞质面积;骨细胞核的光学密度和面积(使用Einarson方法染色检测核酸)。将所得结果与未接受直接热疗的对侧肢体股骨的数值进行比较,并将其作为对照。使用专为R编程语言设计的R-Studio开发环境进行统计数据处理。
结果。高温暴露后,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的骨组织切片显示出细胞病理变化的迹象,即骨细胞去核和骨腔隙排空。Mallory方法染色未发现,局部热消融对细胞间骨基质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迹象。根据Einarson染色切片的形态测量显示,在暴露后第七天,成骨细胞的面积增加,而其合成活性却下降,这种迹象在实验的第三天就已显现。暴露后的第三天,经过热消融的骨干中骨细胞核的面积和光学密度也有所下降。但是在暴露后第七天,成熟骨细胞中的细胞核面积与对侧肢体中的相应值没有差异。在细胞核光学密度降低的背景下,所描述变化可能表明骨细胞发生液化性坏死。
结论。术中在骨髓管温度55~60℃下对家兔股骨骨干进行局部热消融,恢复早期成骨细胞细胞质和骨细胞核的光学密度降低,反映了成骨细胞细胞器的损伤及其代谢过程的破坏。与此同时,还发现了受损区域重塑的迹象,这可能是由于未接受直接热疗的干骺端中的骨内膜和骨膜细胞迁移所致。在恶性细胞对加热的敏感性较高的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有助于选择骨组织肿瘤进行高温暴露的最佳模式(剂量和持续时间)。



Wistar大鼠缺氧低耐受力的全身炎症反应的性 别差异
摘要
论证。在人体和实验动物中发现,缺氧耐受性和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 HIF-1α)的表达存在个体差异。这使得区分对缺氧具有低和高耐受力的动物群体成为可能。众所周知,缺氧耐受力低的动物其全身炎症反应(SIR)过程更严重。尚未研究缺氧耐受力低的动物SIR严重程度的性别差异。
目的 — 研究对缺氧耐受力低的Wistar大鼠注射脂多糖(LPS)引起的SIR严重程度的性别差异。
材料和方法。缺氧耐受低的动物是通过在相当于海拔11500米的低压室中的“生命”时间(少于60秒)来确定的。SIR通过腹膜内注射1.5mg/kg剂量的LPS进行建模。24小时后,评估雄性和雌性的肺、肝脏和胸腺的形态变化,以及血清中内毒素、皮质酮、HIF-1α和TGF-β的水平。
结果。在缺氧耐受力低的对照组中,雌性大鼠血清中的HIF-1α、皮质酮和内毒素水平高于雄性大鼠。与雌性相比,雄性通常具有较高的胸腺皮质体积分数和较低的囊下区厚度。在缺氧耐受力低的雌性和雄性动物注射LPS中发现,SIR病程的严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因此,雌性动物在注射LPS 24小时后,肺泡间隔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胸腺意外复旧,囊下区变窄,但皮质物质的体积分数没有变化。与此同时,雄性的肝脏出现了广泛的病理变化,并且出现了更明显的意外复旧表现,并伴有胸腺皮质物质的体积分数的减少。在血清中,患有SIR的雌性体内皮质酮含量增加,而雄性体内HIF-1α和内毒素浓度增加,以及TGF-β含量降低。
结论。缺氧耐受力低的Wistar大鼠在LPS诱导SIR的过程和免疫反应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



人脑半球皮层中与淀粉样蛋白斑相关的突触结构的形态特征
摘要
论证。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突触丧失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键表现之一,且与患病的认知障碍程度相关。突触的病理学研究对于理解AD的发病机制和进展机制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分析这种病理发展过程中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在此类研究中,最可靠和最广泛使用的突触标记之一是突触素,它是一种突触小泡膜中的蛋白质。
目的 — 研究淀粉样蛋白斑形成过程中人脑皮层中含有突触素的结构的形态特征。
材料和方法。该研究的材料是65至94岁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皮层样本(n=10)。为了同时查明突触和淀粉样斑块,使用了一种新的光学显微镜独创技术,该技术基于突触素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用组织化学染料阿尔新蓝对淀粉样斑块进行染色。
结果。大多数淀粉样蛋白斑显示出异常的突触素免疫阳性结构,推测这些结构是营养不良性的突触前。这些结构的特点是尺寸大、形状不清晰,并且仅存在于淀粉样蛋白斑的组成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所有研究的大脑皮层样本中都发现了所谓的多糖体(淀粉体),这些多糖体具有明显的球形特征,主要位于脑膜附近、脑室周围和血管周围。多糖体周围的突触素免疫阳性末端始终具有典型的结构和分布密度,不表现出病理迹象。
结论。在老年痴呆症患者、高龄人和长寿人的大脑半球皮层中,会形成异常的含突触素的结构,这些结构位于淀粉样蛋白斑块内或周围。包括在AD情况下,从确定突触紊乱的新生物标志,以及寻找这种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角度来看,进一步研究这些结构是很有前景的。



Editorial
程序性细胞死亡:命名更新
摘要
世界上有许多专业协会,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有关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新信息,并将其系统化。国际细胞死亡命名委员会(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 NCCD)于2018年发布了细胞死亡种类命名的最新修订版。此后,关于细胞凋亡的共识文件已于2023年更新,国际细胞死亡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ell Death, ICDS)确定了细胞和组织发生这一重要阶段研究的新趋势。本文目的是向全国专业读者介绍有关程序性细胞死亡类型的命名、分类和新形成知识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Historical articles
扎哈尔•绍洛维奇•卡兹内尔逊(Zakhar Saulovich Katsnelson)— 俄罗斯杰出组织学家
摘要
谨以此文献给扎哈尔·绍洛维奇·卡兹内尔逊 (Zakhar Saulovich Katsnelson),他是杰出的组织学家、卓越的教师、刚正不阿和正派的人。他是胚胎组织发生学的广泛比较描述和实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并因此而闻名于世。本文作者之所以对他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是乌拉尔小镇伊尔比特的同乡。文章讲述了卡兹内尔逊(Z.S.Katsnelson)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专业活动概况。介绍了卡兹内尔逊(Z.S.Katsnelson)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分析化学因素对两栖动物胚胎和幼虫发育的影响,研究农用偶蹄动物肾上腺的胚胎发育,包括揭示囊性芽胞理论的不合理性和证明肾上腺髓质中细胞二态性的存在等。文章强调了卡兹内尔逊(Z.S.Katsnelson)在苏联细胞学研究发展中的地位。作者特别关注他参与反对列佩申斯卡娅(O.B.Lepeshinskaya)的伪科学概念的斗争,因她与维尔肖(R.Virchow)的细胞理论背道而驰。描述了卡兹内尔逊(Z.S.Katsnelson)教授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才华。分析了他在教学方法和形态学历史方面的著作,至今这些著作在医生和兽医的培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