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卷 162, 编号 4 (2024)

封面

完整期次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脊椎动物泄殖腔上皮衬里的系统发生学研究

Komarova A.S., Odintsova I.A.

摘要

论证从比较进化组织学的角度研究组织和器官的胚胎发育,有助于追踪脊椎动物组织发生过程的渐进性变化及其演化继承性。然而,关于脊椎动物泄殖腔上皮发育的系统发生学数据仍然零散。关于不同脊椎动物(两栖类、鸟类、哺乳动物)及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肛门直肠管不同解剖区域的上皮衬里结构,以及泄殖腔各部分的组织学特征,目前在科学文献中仅有零星报道。本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胚胎发育关键时期理论的完善提供依据,并有助于解析人类先天畸形的发生机制。

目的。从形态学变异(morphological variation)角度,对泄殖腔脊椎动物的泄殖腔上皮衬里,以及大鼠和人类胚胎消化管肛门直肠部分的上皮衬里进行比较形态学特征描述。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非对照研究。研究材料包括:泄殖腔脊椎动物(成年蛙类)、胚胎鸡(孵化13天)、哺乳动物(大鼠胚胎9天、15天、18天)的肛门直肠管尾部;人类胚胎(7–8周胎龄)的组织切片。所有样本均经固定、脱水(酒精处理)、石蜡包埋后制备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Feulgen染色。统计分析采用算术平均值(M)和标准误(m)。

结果。研究表明,泄殖腔类脊椎动物的不同泄殖腔部位,其上皮衬里在形态计量学上具有特异性。泄殖腔脊椎动物及鸡胚胎的泄殖腔尿道部分表现出异质性组织结构。在哺乳动物(大鼠胚胎)胚胎发育过程中,泄殖腔膜的形成涉及不同胚层组织的相互作用,包括:胎表皮、毗邻胎表皮的尿囊上皮,以及后肠的肠道型上皮。在人类的产前发育过程中,肛门直肠管的不同上皮区域在结构和染色特性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并在特定区域形成相互作用。

结论。本研究的比较分析表明,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包括大鼠和人类),其肛门直肠管的上皮衬里在一定程度上与两栖类和鸟类泄殖腔的上皮衬里具有相似性。双层尿路上皮样衬里为过渡性(暂时性)结构。

Morphology. 2024;162(4):362-373
pages 362-373 views

肾上腺髓质中嗜铬模块在出生后个体发育中的形成

Kemoklidze K.G.

摘要

论证离散性原则,即基于形态与功能单元(模块)进行组织构建,是所有层级生命系统的基本原则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肾上腺髓质中存在分泌肾上腺素(adrenaline, A)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的模块,这引出了它们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如何形成的问题。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中嗜铬模块在出生后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成机制。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横断面、抽样、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大鼠的肾上腺髓质组织。为可靠识别A细胞与NA细胞及评估其形成的结构复合体,分别采用Onore方法和用于透射电镜的标准处理方法对样本进行制备。

结果。研究涵盖以下年龄阶段的大鼠:新生、6–8日龄、14日龄、21日龄、1月龄和6–8月龄。每个阶段分别采用两种处理方法各观察5–8例(n=80)。成年大鼠的肾上腺髓质中存在成熟的A模块和NA模块。A模块为紧密接触的A细胞组成的圆形结构,其中心具有扩大的细胞间隙。NA模块由排列相对疏松的NA细胞组成,表现为壶腹状细胞间扩张,并融合成多边形块状结构,常呈楔形嵌入A模块之间。每个嗜铬细胞仅属于其类型对应的模块。新生鼠髓质中观察到称为“髓质球”的圆形嗜铬母细胞复合体,大多由电子透明、紧密排列的细胞构成,少数则由电子致密、排列疏松的细胞构成。上述特征提示其为A模块与NA模块的前体结构。出生后6–8日龄,嗜铬母细胞分化为A细胞与NA细胞,并严格地各自聚集在对应类型的细胞群中,形成具典型结构特征的A模块(圆形、细胞排列紧密、中心有细胞间隙)或NA模块(多边形、细胞排列较松、具有壶腹状扩张的细胞间隙)。随着个体发育,这些结构特征逐渐增强。两个模块类型的体积在整个出生后阶段呈线性增长。A模块从形成起即保持边缘完整的椭圆形,而NA模块及其聚集结构则逐渐变得细长且多角。上述变化在14–21日龄与1月龄至6–8月龄期间尤为显著,与肾上腺髓质嗜铬组织的整体生长特征相一致。

结论。A模块与NA模块的形成与嗜铬母细胞向A与NA细胞的分化过程同步,其形成特征符合将模块结构视为肾上腺髓质形态与功能基础的观点。

Morphology. 2024;162(4):374-389
pages 374-389 views

小鼠(Bla/J品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dysferlin蛋白缺陷相关肌病

Limaev I.S., Yakovlev I.A., Chekmareva I.A., Bardakov S.N., Emelin A.M., Savelyeva M.A., Deykin A.V., Deev R.V.

摘要

论证在罕见的遗传性肌营养不良——dysferlin蛋白缺陷相关肌病(dysferlinopathy)中,横纹心肌组织的研究较为有限。传统观点认为,该疾病主要影响骨骼肌,由于患者临床上显著的心力衰竭发生率较低,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支持。然而,已有个别研究报道,在遗传性dysferlin缺乏的情况下,心肌也可能受到病理性影响。在这些患者中,心力衰竭的发生可能既与因运动减少导致的血液循环重塑有关,也可能是心肌直接损伤的结果。支持后者的证据包括在Bla/J品系dysferlinopathy模型小鼠中观察到的心肌结构变化。然而,关于该病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及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端细胞)的亚微观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现有研究仍然不足。

目的。描述Bla/J品系dysferlin缺乏小鼠左心室心肌细胞及基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材料与方法。取3、6、9和12月龄的Bla/J品系小鼠和C57BL/6品系对照小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固定后包埋于阿拉尔德树脂,制作厚度为50–100 nm的超薄切片。切片经Reynolds法染色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在Bla/J品系dysferlin缺乏小鼠的心肌中观察到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包括肌膜和闰盘的破坏、肌质网的扩张和空泡化,以及线粒体形态的多样性。此外,在膜下区和肌质网池中检测到髓鞘样结构。在这些小鼠的心肌基质中,端细胞表现出破坏性变化。而在C57BL/6品系对照小鼠心肌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超微结构异常。

结论。在Bla/J品系dysferlin缺乏小鼠中观察到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提示dysferlin可能在维持心肌细胞及基质细胞的结构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Morphology. 2024;162(4):390-400
pages 390-400 views

孕前母体人体测量指标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Iutinsky E.M., Zheleznov L.M., Dvoryansky S.A.

摘要

论证孕前母体的身体测量指标是影响新生儿体重及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母体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偏低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而BMI偏高则与胎儿巨大和分娩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母体BMI与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区域性胎儿测量标准及改善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基于Kirov region居民的区域数据,评估孕前母体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共纳入5161名孕妇。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三组:低于正常(<18.5 kg/m²)、正常(18.5–24.9 kg/m²)和高于正常(25.0–29.9 kg/m²);不包括肥胖者(BMI≥30 kg/m²)。 分析母体的人体测量指标与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ukey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

结果。不同BMI组的新生儿体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随着母体BMI的增加,新生儿的平均体重依次为:BMI低于正常组为3050±380 g,正常组为3300±400 g,高于正常组为3550±420 g。母体体重与新生儿体重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32,p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体体重和身高对新生儿体重具有显著影响(p <0.001)。

结论。孕前BMI是影响新生儿体重的显著因素。妊娠前维持BMI在正常范围,有助于改善围产结局。

Morphology. 2024;162(4):426-434
pages 426-434 views

基于蜘蛛丝蛋白、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的乳膏在体内皮肤修复性再生中的应用

Sorochanu I., Blitzine K.S., Daudi D.I., Zhemkov N.I., Pechenina A.A., Dmitrieva M.A., Grin N.A., Asatryan T.T., Tatarkin V.V., Trunin E.M., Deev R.V.

摘要

论证修复性再生过程的障碍会导致细胞外基质形成不足,从而引发慢性创面,这类伤口通常需要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在现代再生医学中,丝蛋白等生物高分子因其独特性质被广泛用于敷料基材及药物递送系统。蜘蛛丝蛋白(spidroin)、丝素蛋白(fibroin)和丝胶蛋白(sericin)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并具有抗菌活性,因此被视为潜在的创面愈合治疗材料。

目的。评估含有spidroin、fibroin和sericin混合丝蛋白溶液的乳膏对大鼠皮肤再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以30只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在其背部制备直径为20mm的全层皮肤切除缺损,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实验组每日外敷所研制的丝蛋白乳膏;第一对照组每日使用5%右泛醇(dexpanthenol);第二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处理,自然愈合。通过创面面积测量、组织形态计量分析以及临床血液学检查,评估皮肤的修复过程及机体的反应性变化。

结果。与自然愈合组相比,实验组使用丝蛋白乳膏可显著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大鼠皮肤于第14天实现完全再生。炎症活动评估显示,血液学分析中未见明显异常(仅出现轻度粒细胞增多和急性失血性贫血表现),且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低于对照组。

结论。蜘蛛丝蛋白(spidroin)与昆虫丝蛋白(fibroin和sericin)的组合可增强细胞的迁移、增殖与分化,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并具有抗炎作用,同时不具有免疫原性。上述特性表明,该蛋白组合有望作为治疗病理性创面愈合障碍的药物,并具备临床应用潜力。

Morphology. 2024;162(4):402-414
pages 402-414 views

结合伊红和亚甲基绿染色法在消化道黏膜中选择性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的应用

Zabelnikova A.M., Beznin G.V., Abdurasulova I.N., Kirik O.V., Fedorova E.A., Korzhevskii D.E.

摘要

论证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菌、抗寄生虫和抗病毒作用,并在嗜酸性食管炎、嗜酸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菌、抗寄生虫和抗病毒作用,并在嗜酸性食管炎和嗜酸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开发并评估一种新的染色方法,用于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精准且选择性识别。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在Wistar系雄性大鼠(n=16)的胃、小肠和大肠组织切片上进行。组织切片采用联合伊红与亚甲基绿的染色方法处理。

结果。所建立的染色方法显著提高了嗜酸性粒细胞的染色对比度,其识别准确性优于传统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在采用该新型染色方法处理的切片中,嗜酸性粒细胞在低倍镜下即可清晰可见,易于识别。该方法可有效识别嗜酸性粒细胞,便于计数并确定其在胃肠组织中的定位。

结论。该新染色方法能够在大鼠消化道黏膜中实现对嗜酸性粒细胞的精准、选择性识别,具备作为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相关疾病工具的应用前景。

Morphology. 2024;162(4):416-424
pages 416-424 views

Reviews

前神经细胞重编程:方法、挑战与前景

Sentyabreva A.V.

摘要

近几十年来,开发在in vitro、ex vivo和in vivo条件下对不同分化程度细胞进行重编程的技术手段,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近年来,关于通过直接重编程将分化细胞转化为特化神经元的实验数据逐年增加,包括在in vivo条件下由胶质细胞生成神经元的研究成果。未来,这类技术有望将再生医学的潜力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尽管我们对细胞分化和表型可塑性机制的理解日益深入,且调控这些过程的手段不断丰富,但细胞重编程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综述了细胞可塑性的概念,介绍了前神经细胞重编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直接和间接重编程方法,并分析了阻碍其转化为临床实践的主要难点。

Morphology. 2024;162(4):436-453
pages 436-453 views

缺氧条件下的线粒体动态变化

Skvortsova K.A., Baranich T.I., Omarova Z.M., Kharlamov D.A., Bicherova I.A., Glinkina V.V., Sukhorukov V.S.

摘要

线粒体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细胞器,能够根据细胞的代谢需求发生分裂或融合。这些变化统称为“线粒体动态”,决定了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形态和大小。近年来,在正常及病理条件下调控线粒体动态的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线粒体膜的分裂与融合由一系列特异性调控蛋白介导,这些蛋白根据细胞的能量需求被激活。线粒体分裂与融合过程的失衡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功能障碍以及适应能力下降。关于缺氧对线粒体动态影响的研究不断增多,通常集中于急性缺氧状态下线粒体分裂与融合相关调控蛋白水平的变化。

本研究的目的是综述文献中关于缺氧状态下线粒体动态在胚胎组织与成熟组织中的变化,并分析在低氧环境下进一步探索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前景。

Morphology. 2024;162(4):454-463
pages 454-463 views

胸主动脉瘤的发展: 功能区形态特征可能发挥的作用

Suslov A.V., Strizhkov A.E., Kirichenko T.V., Chumachenko P.V., Khasanova Z.B., Postnov A.Y.

摘要

动脉瘤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现代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使其死亡率降至21.7%。动脉瘤的形成伴随着主动脉在形态和功能上的重塑,导致血管壁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沿主动脉分布着一些功能区,这些区域感受器密度较高,且具有特定的解剖定位。大部分感受器位于主动脉中膜层。在这些感受器区域,血管壁的扩张方式与主动脉其他部位有所不同。感受器密集区域的形态特征决定了该段主动脉的特异性生物力学属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域在解剖上与主动脉瘤的常见发生部位高度一致。

Morphology. 2024;162(4):464-473
pages 464-473 views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статьи

外周神经再生问题: 纪念Boris S. Doynikov教授诞辰145周年

Deev R.V.

摘要

今年是杰出的俄罗斯学者、中央和外周神经系统组织学与病理学领域的医生与研究者Boris Semyonovich Doynikov(1879–1948)诞辰145周年。他在化学和机械损伤后神经创伤性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他对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的结构,以及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的临床—形态学分析,至今仍是世界科学文献中最详尽的数据之一,并在当前阶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Morphology. 2024;162(4):474-481
pages 474-48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