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卷 163, 编号 3 (2025)

封面

完整期次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Historical articles

组织学与细胞学概念体系的演变规 律(17—21世纪)

Shevlyuk N.N.

摘要

自18世纪起,形态学相关学科的概念体系逐步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在组织学结构的命名中,开始引入其他生物学领域已有的术语,如“组织”“细胞”“纤维”“包膜”“网状结构”“结节”“膜” “细胞核”“胶体”等。同时,亦出现由已有术语与限定词组合形成的新术语。与此同时,还创造出诸如“中心体”“线粒体”“内质网”等全新术语,并形成大量组织学与细胞学的专有名称(eponyms)。许多术语的首创者已无从考证,或在学术界尚存在争议。

当代组织学的概念体系主要于20世纪中期确立,并在下半叶得到正式规范化。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制定了《International Histological Nomenclature》,后更名为《International Histological Terminology》,其显著特征为基本取消了专有名称。在此基础上,多国相继建立本国的组织学术语体系,并定期进行修订与补充。目前,组织学已发展为概念体系最为系统严谨的科研与教学学科之一。

Morphology. 2025;163(3):166-175
pages 166-175 views

Reviews

慢性创伤的实验模型

Kopylov E.D., Presnyakov E.V., Tolgsky M.V., Andreeva A.N., Somov N.A., Revkova M.V., Bozo I.Y.

摘要

慢性创伤及其长期不愈合的矫治仍是外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使新开发的药物和医疗器械能够进入临床应用,必须确认其疗效。为此,已建立多种动物创伤模型,包括用于小型啮齿动物的模型,尽管这类动物在皮肤结构和软组织再生方面存在一定的物种特异性。本综述对主要实验性创伤模型,包括慢性创伤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阐述了其优势与局限性。

在实验性研究中,最常使用小鼠、大鼠和家兔,这是由于其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饲养。最常见的创伤建模方式是在啮齿动物背部形成皮肤切除性缺损(可带改良,也可不带改良)。该模型操作简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多种病理状态。尽管尚无模型可完全重现人类慢性创伤的愈合过程,但在小型啮齿动物(小鼠、大鼠)和家兔上建立模型,仍是研究再生机制和评估治疗效果的主要方法。啮齿动物背部的切除伤和切开伤模型因操作简便、结果可重复性强而被广泛应用。然而,这些模型的重要局限在于其通过组织收缩实现快速愈合,而这并不符合人类的创伤愈合特征。慢性创伤模型(如支架固定伤口模型、小鼠尾部创面、家兔耳部创面、高血糖等)能够更准确地再现创伤愈合过程,使其更接近临床情境。具体模型的选择应依据研究目的和所用动物种属的特点。此外,愈合时间过短往往使疗效评估变得困难。创伤模型的进一步完善与统一,以及新实验方法的开发,仍是再生医学与外科领域的重要任务。

Morphology. 2025;163(3):176-185
pages 176-185 views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大鼠出生后个体发育过程中支气管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的功能形态学研究

Pavlov A.V., Tyumina N.A.

摘要

论证。支气管黏液纤毛清除系统(mucociliary transport system, MCTS)的年龄相关重塑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文献中尚缺乏在标准条件下、采用统一方法系统研究大鼠出生后支气管上皮结构和功能指标的研究,这凸显了进一步探讨该问题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目的:基于对呼吸上皮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研究大鼠支气管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在出生后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年龄相关形态发生规律。

方法。采用活体纤毛运动功能测定、光镜与电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Ki-67增殖标志蛋白抗体)以及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对象为Wistar系大鼠肺部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和段支气管的呼吸上皮(n=76),所取样本分别来自出生后第1、8、14天及第1、3、6、14、20和26个月龄的动物,每个时间点选取6–9只。

结果。新生大鼠支气管树被单层上皮覆盖,以未分化细胞为主(59–62%),仅少量为纤毛细胞(21–26%)。出生后第一个月为MCTS分化最活跃时期,过程呈非同步性:前两周纤毛生成活跃,纤毛细胞数量增加2.2–2.7倍(p<0.001);第14至30天出现杯状细胞亚群。纤毛系统在段支气管中发育较快,而腺体成分主要形成于主支气管。所有级别支气管中,纤毛运动频率在新生期最高(25.0–25.9 Hz),1月龄降至14.9–18.6 Hz(p<0.001),随后稳定在13.2–16.2 Hz范围。呼吸上皮的典型结构在性成熟期完成,其后从3月龄开始,在整个生育期(6至14月龄)其主要结构和功能特征基本无显著变化。在老龄(20月龄)和高龄(26月龄)大鼠中,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达到最大值,纤毛系统的运动功能仍然保持。同时观察到增殖细胞数量减少、肥大的纤毛细胞比例增加,以及上皮细胞出现超微结构损伤的表现。

结论。大鼠支气管MCTS的出生后形态发生过程持续终生,其中出生后第一个月的组织发生变化最为显著。其后不同时期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已建立的上皮结构和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的维持。

Morphology. 2025;163(3):186-199
pages 186-199 views

电离辐射诱导皮肤损伤模型中注射抗坏血酸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形态计量学指标

Demyashkin G.A., Vadyukhin M.A., Marukyan A.K., Saakyan S.V., Karakaeva E.B., Koryakin S.N., Shapovalova E.Y., Kantorovich A.A., Andrievskikh A.S.

摘要

论证。文献中已报道多种电离辐射类型对皮肤造成的辐射性损伤和纤维化表现。与其他类型电离辐射相比,电子束对健康器官的细胞毒性相对较低,但其副作用尚未被充分研究。在恶性肿瘤治疗和经皮照射过程中,保护表皮和真皮免受电子束细胞毒性影响仍是重要任务。

目的:在电离辐射诱导皮肤损伤的实验模型中,评估注射抗坏血酸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形态计量学特征。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Wistar雄性大鼠(9–10周龄,体重220±20克)股外侧皮肤组织的切片。动物(n=50)随机分为四个实验组:I组 — 对照组(n=20);II组 — 局部电子束照射,剂量为40 Gy(n=10);III组 — 照射前腹腔注射抗坏血酸50 mg/kg,随后接受40 Gy电子束照射(n=10);IV组 — 单独注射抗坏血酸,未进行照射(n=10)。于照射后第10天采集照射区域皮肤样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使用Ki-67和caspase-3抗体)。

结果。在使用NOVAC-11(意大利)直线加速器进行40 Gy电子束照射10天后,照射区域出现典型的辐射性皮肤损伤征象,包括湿性脱屑、水肿、基底层部分脱落、真表皮连接区形成微小空腔、大部分皮脂腺受损,以及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失衡。Ki-67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凋亡增强。然而,在照射前给予抗坏血酸处理的动物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指标以及表皮厚度均接近对照组水平。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40 Gy局部电子束照射条件下,抗坏血酸对表皮具有较高的辐射防护效能。抗坏血酸通过减少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并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从而防止辐射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

Morphology. 2025;163(3):200-209
pages 200-209 views

外源性褪黑素对四氯化碳致毒损伤时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Grabeklis S.A., Mikhaleva L.M., Dygai A.M., Kozlova M.A., Chernikov V.P., Areshidze D.A.

摘要

论证。长期持续照明可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合成,导致昼夜节律紊乱,从而提高包括肝功能障碍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已有研究表明,外源性褪黑素具有显著的肝保护作用,但其在抵御四氯化碳(CCl4)毒性方面的作用尚研究不足。此外,褪黑素缺乏所致的昼夜节律紊乱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外源性褪黑素在毒性损伤条件下的肝保护机制。

目的:研究黑暗剥夺与外源性褪黑素在四氯化碳致毒条件下对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研究在Wistar品系雄性大鼠(n=200)上进行,年龄为6个月,体重为(350±15)克。将动物分为5组: I组(对照组)在固定光照条件下饲养; II组在黑暗剥夺条件下饲养; III组在固定光照条件下饲养,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CCl4(与橄榄油混合,剂量为0.3 mg/kg); IV组在黑暗剥夺条件下饲养,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CCl4; V组在黑暗剥夺条件下饲养,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CCl4,同时每天胃内注射褪黑素(Sigma-Aldrich,美国,剂量为0.3 mg/kg)。

实验持续3周。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肝脏切片进行观察,以评估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线粒体的微形态计量分析包括测量线粒体的面积、嵴的数量和长度,以及线粒体内膜浓度(concentration of 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s, CIMM)的计算。数据统计使用GraphPad Prism v8.41软件(GraphPad Software,美国)进行处理。

结果。黑暗剥夺引起肝细胞明显结构改变,包括胞质水肿、细胞核变形、内质网表面核糖体脱落、线粒体数量减少、嵴缩短及CIMM下降。CCl4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如胞质液泡变性、线粒体肿胀及坏死。在黑暗剥夺背景下,CCl4的毒性作用进一步加重,表现为线粒体数量减少、面积代偿性增大、嵴进一步缩短及CIMM明显下降,提示线粒体功能活性下降。褪黑素干预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表现为细胞核形态保持、脂滴数量减少及线粒体微结构参数趋于正常。

结论。在黑暗剥夺条件下,由于松果体褪黑素的缺乏,CCl4的肝毒性作用加重,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的诱导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研究证实,褪黑素具有显著的肝保护作用,有助于稳定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并维持其能量代谢。研究结果支持在慢性中毒和昼夜节律紊乱条件下使用褪黑素进行肝脏保护。

Morphology. 2025;163(3):210-219
pages 210-219 views

用于再生医学的低温合成钡离子掺杂二水磷酸氢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Smirnova P.V., Teterina A.Y., Smirnov I.V., Minaychev V.V., Salynkin P.S., Kobyakova M.I., Pyatina K.V., Meshcheriakova E.I., Fadeeva I.S., Barinov S.M., Komlev V.S.

摘要

论证。钙磷化合物(calcium phosphate compounds, CPC)合成材料在现代再生医学中日益广泛应用于刺激骨组织再生。该类材料的优势包括无原发免疫原性、良好的成骨传导性以及一定的成骨诱导潜力。近年来,向钙磷陶瓷中引入生物活性离子被认为是调控CPC性能的最具前景策略之一。这一方法有助于实现CPC的可控降解,改善其生物力学特性,并增强生物活性,从而实现材料在不同损伤类型、疾病状态或患者年龄群体中的精准应用。

目的:在正常条件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炎症条件下,评价钡离子掺杂的低温合成二水磷酸氢钙粉体与人源巨噬细胞接触时的主要体外生物相容性参数,包括酸性区室的含量和活性氧的生成水平。

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二水磷酸氢钙(dicalcium phosphate dihydrate, DCPD)及其钡掺杂变体(DCPD barium-doped form, DCPD-Ba)粉体的形貌、元素组成及物相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人源初代巨噬细胞的存活率、溶酶体含量和活性氧生成水平,并在正常状态和LPS活化条件下与DCPD或DCPD-Ba样品共培养。

结果。采用低温合成方法制备了掺杂Ba2+离子的DCPD样品,其掺杂浓度分别为理论可能取代率的1%、5%和10%(%理论)。每种掺杂水平的实际取代率分别为0.62%、1.43%和6.43%原子百分比。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Ba2+浓度下,原始α-三钙磷酸均完全转化为DCPD。红外光谱进一步证实,在所有Ba2+掺杂浓度下,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均与DCPD标准一致。发现Ba2+掺杂增强了DCPD的水化活性并引起其晶体结构变形。体外研究结果表明,DCPD中Ca2+被Ba2+部分取代不会产生细胞毒性。此外,DCPD-Ba不会抑制细胞的溶酶体生成;在未激活的巨噬细胞中可促进活性氧的产生,而在经LPS诱导的促炎状态下则能抑制活性氧的生成。因此,DCPD及其多种Ba取代形式均为具有潜力的再生医学候选材料。

结论。在人源巨噬细胞培养体系中,无论是在正常条件还是LPS诱导的促炎环境下,所有已制备的Ba取代形式的DCPD样品在1 mg/mL植入推荐浓度下均无细胞毒性。Ba2+的引入不仅未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产生负面影响,反而通过在LPS诱导的炎症条件下抑制活性氧的生成,进一步提升了其生物适应性。所提出的Ba2+取代型DCPD的低温合成策略,为获得专用型骨修复CPC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Ca2+被Ba2+最大程度取代(6.43原子%)的DCPD变体对活化的巨噬细胞(即炎症条件下)具有潜在的调节作用。这一特性对于调节免疫反应和促进材料在受体体内的骨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Morphology. 2025;163(3):220-233
pages 220-233 views

2015–2024年俄罗斯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趋势:基于学术出版物的数据

Gaivoronsky I.V., Kryshtop V.V., Nichiporuk G.I., Gaivoronskaya M.G., Semenov A.A., Pashchenko P.S.

摘要

论证。过去十年间,俄罗斯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由多方面因素所致。首先,苏联时期解剖教学中用于保障教学的标本供应体系被瓦解,导致教学直观性明显下降,解剖操作技能训练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其次,2019—2021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推动了远程教学的发展。第三,在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广泛引入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新型的解剖标本制作与保存技术,如聚合物防腐、塑化、腐蚀法等。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当前医学生的特点,其形成受到基础教育特点、互联网产业影响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目的。基于2015—2024年间俄罗斯学术出版物,分析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特点。

材料与方法。通过分析2015—2024年间被俄罗斯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公开文献,收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相关信息。共纳入96篇文章,提取并分析438个关键词。

结果。研究发现,当前解剖学教学的关注重点逐渐由传统的解剖标本教学、尸体解剖训练、拉丁术语应用及教师角色等,转向对教学创新方法、学习心理因素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与主导地位的探讨。

结论。根据文献分析结果,作者认为,在保留传统教学形式的同时,发展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学(特别是交互式解剖台)以及更广泛地利用解剖学博物馆资源,可能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新增长点。

Morphology. 2025;163(3):234-242
pages 234-242 views

Letters to the editor

The Scientific Medical Society of Anatomists, Histologists, and Embryologists of Russia 第九届代表大会报告(2025年5月28—30日, 奥伦堡)

Klochkova S.V., Liashchenko S.N., Alekseeva N.T., Liashchenko D.N., Blinova E.V., Shalikova L.O., Lozinskiy A.S.

摘要

2025年5月28日至30日,第九届The Scientific Medical Society of Anatomists, Histologists, and Embryologists of Russia代表大会在Orenburg State Medical University(OrSMU)举行。此次大会具有国际参与,主题为“21世纪的基础与应用形态学”,并专门纪念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OrSMU教授I.I. Kagan诞辰95周年,以及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功勋科学家M.R. Sapin诞辰100周年。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俄罗斯60多个城市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德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700余位现场参会者,包括形态学专家、高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临床医生。来自新加入地区——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也首次参加了大会。大会三天期间,共举办5场大会报告,约200场口头报告,并提交了700余份形态学科研成果摘要用于出版。在大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D.B. Nikityuk的工作报告中,总结了学会当前的整体情况、64个地区分会的科研成果,探讨了学会在国际合作、出版活动、组织建设及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并明确了今后的战略方向与发展前景。大会期间共举行了3场大会发言和20余个专题分会,讨论内容不仅涵盖科研问题,还包括形态学课程教学、个体变异、年龄相关、体质性与区域性形态特征等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在解剖学学科研究与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此外还涉及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与临床解剖学等其他热点议题。大会期间还成功举办了Young Scientists’ Oral Presentation Competition(共13场)以及张贴报告分会,60位报告人参加。在闭幕式上,大会选举产生了2025—2030年俄罗斯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科学医学学会的新一届领导机构,并审议通过了学会理事会与主席团成员名单及大会决议。

Morphology. 2025;163(3):243-251
pages 243-25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