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ology

Peer-review quarterly medical journal.

 

Editor-in-chief

Publisher

About

“Morphology” journal (“Morfologiia") (previous title — Archives of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is a leading morphological scientific journal which is published continuously since 1916.

The journal was founded by a prominent Russian histologist A.S. Dogiel, and for many years most distinguished Russian scientists worked in its Editorial Board, passing the baton to the modern generation of morphologists.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orphologists (the successor of all-Union Scientific Society of Anatomists, Histologists, and Embryologists).

 

Types of accepted articles

  • reviews
  •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 original research
  • clinical case reports and series
  • letters to the editor
  • short communications
  • guidelines

 


Publications

  • in English and Russian
  • quarterly, 4 issues per year
  • continuously in Online First
  • with NO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
  • distribution in hybrid mode - by subscription and/or Open Access
    (OA articles with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ND 4.0))

Indexation

  • Russia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RSCI)
  • RUS white list
  • Google Scholar
  • 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 Directory
  • Dimensions
  • Crossref
  • NLM Catalog
  • Fatcat
  • OpenAlex
  • Scilit
  • Scholia
  • Wikidata
  • RusMed

公告 更多公告...

 
没有发布任何公告.

最新一期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卷 163, 编号 4 (2025)

完整期次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Historical articles

著名的国内形态学家Iraida M. Pestova: 纪念她诞辰110周年
Mikhalkina M.V., Mikhalkin A.P., Sazonov S.V.
摘要

本文纪念苏联时期著名的国内组织学家、教授、博士生物学家Iraida M. Pestova诞辰110周年。Pestova毕业于Sverdlovsk State Medical Institute(现Ural State Medical University), 是该校传奇性第一届毕业生之一。1936年毕业后,她进入正常解剖学教研室攻读研究生,在著名教授Alexei P. Lavrentiev的指导下学习,他是该教研室的创始人及第一任主任。1937年,Pestova移居到Perm市,进入Perm State Medical Institute的组织学研究生院,导师是Petr Y. Lakhovsky。从此,她开始了作为组织学家的成功学术道路,并最终成为Perm State Medical Institute组织学教研室的负责人。该教研室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椎动物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的进化研究。作为学者,Pestova继承了杰出的苏联组织学家、进化组织学创始人、苏联科学院及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Alexei A. Zavarzin的学术传承。Zavarzin在Perm奠定了进化方向的组织学基础,之后,Evgenii S. Danini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方向,他也是Pestova的导师。本文回顾了教授Pestova的生平和事业,展示了她对科学和教学的贡献,以及她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特质。

Morphology. 2025;163(4):256-264
pages 256-264 views

Reviews

自动化系统在肿瘤形态学研究中用于创建组织微阵列的应用
Parfenova I.A., Eryshova S.A.
摘要

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 TMA)是高通量分析归档组织样本的前景方法。使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TMA的实验室面临提高效率和标准化的需求,这对于肿瘤形态学研究和诊断尤为重要。通过自动化过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本综述讨论了自动化系统在创建TMA中的优势与传统手工方法的对比,重点介绍它们在分析尤文肉瘤和其他未分化圆细胞肉瘤中的应用。分析的研究中,自动化系统用于提取和定位组织柱至石蜡接收块,并在获得的TMA切片上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此外,还评估了组织微阵列切片的质量。在这些研究中,自动化系统显示出高精度的组织柱定位,大大加快了TMA的制作过程,并提高了最终切片的质量。

因此,自动化系统在构建TMA中的应用相比手工方法具有显著优势,因为它保证了标准化并提高了实验室研究的生产力。自动化系统能够有效分析大量样本,这对于验证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已发表的研究强调了进一步发展和更广泛应用自动化系统在肿瘤形态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以提高其效率和可重复性。

Morphology. 2025;163(4):265-272
pages 265-272 views
人工智能在肝脏纤维化、变性和炎症损伤形态学诊断中的方法论应用
Novikova T.O., Melikbekyan A.A., Borbat A.M.
摘要

非肿瘤性肝脏疾病广泛存在,且仍然是诊断中的难题。根据现代数据,在俄罗斯,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率约为25%。肝脏纤维化、脂肪和气球性变性、炎症浸润以及肝组织坏死的形态学验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看法,这使得标准化变得困难。因此,开发客观且自动化的形态学变化分析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可重复性。本综述分析了现代人工智能方法在非肿瘤性肝脏病变形态学诊断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神经网络算法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组织学图像的分类和分割。此外,还评估了开发的模型在识别主要形态学特征,如纤维化、气球变性、脂肪变性和炎症浸润方面的有效性。

本综述使用了来自Google学术和PubMed数据库的文献。搜索时间范围为2020至2025年,最终纳入了22篇文献。

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模型在肝脏病变的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但其效果仍依赖于样本量、实验室间差异、形态学模式、显微镜放大倍数以及切片染色方法。为进一步推动这一方向的研究,未来需要增加公开数据量并标准化方法。尽管如此,模型也能在较小的数据集上开发,这使得该技术对广泛的研究人员群体更具可访问性。

Morphology. 2025;163(4):273-282
pages 273-282 views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实验性放射性照射下实验小鼠脾脏肥大细胞群体的定量特征
Odintsova I.A., Rusakova S.E., Slutskaya D.R., Murzina E.V., Trofimov M.A.
摘要

论证。肥大细胞的定量和形态功能特征可以作为辐射影响后组织反应性的指标,并且是辐射保护剂使用后适应性补偿过程的标准之一。

目的:展示小鼠脾脏中肥大细胞在分次全身X射线照射和口服β-D-葡聚糖处理后的形态功能和定量特征。

方法。进行了一项实验性单中心前瞻性控制研究。研究对象为实验小鼠脾脏样本(n = 23)。在组织切片中定量评估脾脏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小鼠被分为五组:1 - 完整小鼠(n = 3);2 - 被照射小鼠,累计吸收剂量为7Gy(n = 5);3 - 被照射小鼠,累计吸收剂量为7Gy,照射前15分钟口服β-D-葡聚糖溶液(n = 5);4 - 被照射小鼠,累计吸收剂量为18Gy(n = 5);5 - 被照射小鼠,累计吸收剂量为18Gy,照射前15分钟口服β-D-葡聚糖溶液(n = 5)。在实验处理后的第14天和第30天取材。样本用10%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经过酒精脱水并石蜡包埋。切片用Romanowsky–Giemsa染色。每个组织切片上评估结构并统计肥大细胞的数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在吸收剂量为7Gy时,脾脏中肥大细胞的密度变化与完整小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吸收剂量为18Gy时,肥大细胞的密度和功能活动显著增加。在照射前口服β-D-葡聚糖处理的7Gy照射组肥大细胞数量减少了2.5倍,18Gy组则减少了1.25倍,与未接受β-D-葡聚糖的照射小鼠(比较组4)相比。

结论。脾脏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密度依赖于X射线的吸收剂量。照射前15分钟口服β-D-葡聚糖可以降低肥大细胞的密度,可能表现为积极的辐射保护效应。

Morphology. 2025;163(4):283-292
pages 283-292 views
大鼠急性对氧磷中毒时肾小球滤过屏障的超微结构变化
Sokolova M.O., Sobolev V.E.
摘要

论证。对氧磷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其慢性中毒表现多样。与有机磷化合物接触的人群中常发现肾小球或肾小管硬化,或两者兼有。目前在现有文献中尚无关于实验性急性对氧磷中毒模型下肾小球滤过屏障(glomerular filtration barrier, GFB)超微结构变化的描述,这突显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目的。揭示大鼠在亚致死剂量的急性对氧磷中毒情况下肾小球滤过屏障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在对氧磷中毒后第1、3和7天获取无品系白化雄性大鼠(Rattus norvegicus)肾脏标本。实验中采用了三种对氧磷暴露方式。对肾脏组织进行免疫组化、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形态计量学研究,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所有对氧磷暴露方式下均观察到GBF的超微结构改变。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孔径直径增加,而孔的分布频率降低。足细胞表现为足突基底部尺寸的改变,以及与肾小球基底膜相邻的三级突起数量减少。在所有三组实验动物中,中毒后第7天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增加。在对氧磷作用后,GFB结构中最显著的形态学变化出现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

结论。急性对氧磷中毒会引起大鼠GFB的超微结构改变。这些数据有助于理解慢性毒物暴露条件下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机制。

Morphology. 2025;163(4):293-304
pages 293-304 views
大鼠小肠和结肠壁内自主神经节在出生后个体发育中的形态计量学特征
Masliukov P.M., Budnik A.F.
摘要

论证。成年动物肠壁内自主神经节的形态学,尤其是肌间(myenteric plexus, MP)和黏膜下(submucosal plexus, SP)神经丛,已有较深入研究,但关于这些结构的年龄相关特征在现有文献中仍缺乏充分资料。

目的。 研究大鼠小肠和结肠壁内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自主神经节在出生后个体发育中的形态计量学特征。

方法。选用不同年龄阶段的Wistar系雄性大鼠:新生鼠,以及出生后第10、20、30、60天,及12月龄和24月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使用带荧光标记的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进行分析。

结果。在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小肠和结肠内每1 mm2的神经节数量逐渐减少,而神经节面积逐渐增大。小肠和结肠MP神经节的平均面积自出生起增加至第60天;SP神经节的平均面积则在出生后前30天内增加。MP每mm2的神经节密度在小肠于前60天下降,在结肠于前12月内下降。SP的密度在小肠和结肠均于出生后前60天内下降。在MP,每个神经节的PGP9.5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平均数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保持稳定,而在SP,该平均数在出生后前10天增加。

结论。在大鼠出生后个体发育的前30天内,MP和SP的神经节体积增大,而在小肠和结肠单位面积上的密度降低。MP的神经节形态及单个神经节内的神经元数量在发育过程中保持不变。与大鼠小肠和结肠的MP不同,出生时SP的神经节仍不成熟,其神经节网络的形成发生在出生后前10天。

Morphology. 2025;163(4):305-315
pages 305-315 views
刺鼠(Acomys cahirinus)远端指骨的芽基 样再生特征
Antropova Y.G., Shilova A.A., Eremichev R.Y., Skribitsky V.A., Shpakova K.E., Finogenova Y.A., Kasyanov A.A., Lipengolts A.A., Popov V.S., Makarevich P.I., Kalinina N.N.
摘要

论证。在成年哺乳动物中,远端指骨的再生是罕见的无纤维化的完整再生实例。刺鼠属Acomys能够在无瘢痕的情况下修复包括表皮和肌肉在内的多种组织。 然而,Acomys cahirinus是否具备完全恢复远端指骨的能力尚不清楚。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刺鼠属在远端指骨截除后的再生动态。

方法。Mus musculusA. cahirinus的指末节再生动态在截肢后28天内进行了评估。为模拟通过芽基形成的表型样再生,将截肢平面设在甲床远端。为模拟最终以纤维性瘢痕形成结束的损伤,将截肢平面设在甲床近端。通过肉眼观察、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组织学分析评估再生情况。

结果。M. musculus在远端截肢后能够实现所有组织成分的完整再生不同,A. cahirinus并未表现出完全恢复。在A. cahirinus中,甲床远端截肢导致手指缩短并出现类似“杵状指”的畸形。组织学显示损伤指骨内骨组织体积增加。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显示:截肢损伤的骨骼发生溶解,直至完全降解,而肥大出现在位于截肢平面近端的下一节指骨。

结论。A. cahirinus在远端指骨截肢后未能实现完整再生。这可能与损伤骨的过度溶解及损伤部位芽基形成不足有关。

Morphology. 2025;163(4):316-326
pages 316-326 views
Proliferation to apoptosis ratio in cutaneous connective tissue cells during mechanical injury healing in an experiment
Berezovskaya T.I., Odintsova I.A.
摘要

论证。创伤愈合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损伤区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坏死周边区的再生性组织发生特征,尤其是真皮和皮下组织等结缔组织层。该区域含有上皮和结缔组织的形成层样细胞成分,由此实现再生,而细胞凋亡过程则具有特征性特点。免疫组化方法常用于研究不同形成层潜能组织中的组织发生过程,包括增殖和细胞凋亡。然而,在再生不同阶段如何选择能够反映增殖与凋亡关系的标志物,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在机械创伤不同愈合阶段,对皮肤结缔组织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进行免疫组化评估,并计算二者的比率。

方法。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全面性、对照、随机、非盲的实验研究。作为研究材料,选取Wistar大鼠股部皮肤样本,这些样本来自在造成机械性损伤(深切口创伤)后的不同愈合阶段。动物分为9组:对照组为完整皮肤大鼠(n = 3);实验组为损伤后12 h、24 h、2、3、6、10、15和25天(各组n = 3)。制备皮肤切片用于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以磷酸化组蛋白H3作为增殖标志物,以p53蛋白和半胱天冬酶-3作为凋亡标志物。

结果。在所有实验组的大鼠皮肤结缔组织中均检测到表达磷酸化组蛋白H3、半胱天冬酶-3和p53的免疫阳性细胞。确定了细胞增殖指数,并分析了在不同再生阶段完整皮肤和坏死周边区促凋亡蛋白的动态表达。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增殖–凋亡比值及其数值指标(指数),用于表征这两种过程。结果显示,增殖–凋亡指数在完整皮肤和再生的后期阶段,当增殖过程占优势时达到最高值,而在炎症期和坏死期,当凋亡过程占优势时则处于最低水平。

结论。本研究首次将磷酸化组蛋白H3的免疫组化检测应用于皮肤创伤再生研究。该增殖标志物在增殖细胞中表达,与凋亡标志物结合,可用于评估不同再生阶段的增殖–凋亡比率。

Morphology. 2025;163(4):327-338
pages 327-338 views
成人脑颅在正常与畸形情况下的颅相学与颅测学特征
Gaivoronsky I.V., Solovyev K.V., Kirillova M.P.
摘要

论证。当代颅相学研究应基于综合性方法,并应包括区分正常与病理的算法。明确畸形颅骨的颅测参数与正常值的差异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S.M. Kirov Military Medical Academy正常解剖学教研室基础博物馆的Dolgo-Saburov收藏标本,研究成人脑颅在正常与畸形情况下的颅面形态观察与颅骨测量学特征,确定颅骨畸形的发生频率,并提出现代颅面学研究的设计标准。

方法。共研究了842例颅骨。评估颅缝状态,识别颅缝早闭及伴随的脑颅异常形态,确定脑颅的不对称性及其与颅缝早闭的关系。颅测参数包括 颅长径(Martin 1)、颅宽径(Martin 8)和颅高径(Martin 17)。另外,计算了颅腔体积,以及横-长指数(cranial index, CI)、高-长指数(height–length index, HLI)和高-宽指数(height–breadth index, HBI)。

结果。678例颅骨为正常类型,无畸形、不对称或发育异常。按CI分布,以短颅型(55.8%)和中颅型(39.2%)为主;按HLI分布,以高颅型(46.5%)和中颅型(44.1%)为主;按HBI分布,以扁颅型(44.4%)和中颅型(47.9%)为主。其余164例存在畸形,分为三组:单个或多个颅缝早闭(2.6%);无颅缝早闭的不对称颅骨(16.1%);兼有颅缝早闭和不对称(1.2%)。在第一组中,分为两类:矢状缝早闭颅(舟状颅,scaphocephaly)和矢状缝合并冠状缝早闭颅(短高颅,oxycephaly)。舟状颅(1.1%)是病理性地过度延长、狭窄的颅骨,常伴有颅盖的鞍状畸形。短高颅则为短颅并具有较高的HLI。对于这一类颅骨,我们建议称之为“病理性高短颅”。在斜颅(颅骨不对称,plagiocephaly)中,枕部、顶骨和额骨发生对向移位,其中以左侧不对称最常见(58.5%)。

结论。正常颅骨的CI分布印证了颅形进化过程中的短颅化趋势。长颅型、低颅型和高颅型为最少见类型(不足10%)。颅缝早闭并不总是导致显著畸形。文中描述了畸形颅骨的特征,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传统指数的应用并不适宜。建议颅测学测量应在颅相学检查之后进行,以排除颅缝早闭及不对称。

Morphology. 2025;163(4):339-352
pages 339-352 views
免疫组化标记物HMB-45、Melan-A/MART-1和S100在不同类型黑色素瘤组织学亚型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Silakov K.A., Demenkova E.Y., Shchekin V.I., Bobrov M.A., Demyashkin G.A.
摘要

论证。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源自黑色素细胞——这些细胞主要位于皮肤中,负责合成黑色素。尽管这种病相对罕见,但其侵袭性很强。在2023年,俄罗斯确诊皮肤黑色素瘤病例为13,270例。过度的紫外线辐射是主要的风险因素。使用HMB-45(Human Melanoma Black-45)、Melan-A/MART-1(Melanoma Antigen Recognized by T cells 1)和S100等免疫组化研究方法在黑色素瘤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能提高肿瘤的检测准确性并优化治疗方案。

目的。评估皮肤黑色素瘤在不同组织学亚型和pTNM分期下,HMB-45、Melan-A/MART-1和S100黑色素细胞标记物的预后价值。

方法。对皮肤黑色素瘤样本(n = 117)进行免疫组化分析,使用了针对HMB-45、Melan-A/MART-1和S100的抗体。结果的解释基于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和Breslow浸润厚度,并依据此确定了疾病的分期。

结果。通过对不同组织学亚型黑色素瘤中不典型细胞的计数,发现S100标记物的灵敏度最高(91.2%),尤其是在类纤维化型肿瘤中,较Melan-A/MART-1和HMB-45更为敏感。与此同时,S100和Melan-A/MART-1标记物无论在浸润程度上如何,都会保持稳定的染色,而HMB-45阳性不典型黑色素细胞的数量随着肿瘤进展和p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的增加而增加。

结论。在免疫组化研究中,不同组织学亚型的皮肤黑色素瘤表现出S100、Melan-A/MART-1和HMB-45的稳定表达,特别是在表浅扩展型和结节型肿瘤中。对于纤维化型皮肤黑色素瘤,Melan-A/MART-1和HMB-45的表达缺失,而S100表达保持不变。S100和Melan-A/MART-1阳性不典型细胞的比例不受肿瘤浸润程度的影响(依据pTNM分期)。然而,HMB-45阳性不典型黑色素细胞的百分比随着浸润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它具有较强的预后意义。

Morphology. 2025;163(4):353-362
pages 353-362 views
横纹骨骼肌组织在高能量损伤后早期创伤期的结构与超微结构变化
Zakharov P.A., Ovchinnikova A.A., Tolkachev Y.D., Gladyshev N.S., Pecherskaya M.S., Emelin A.M., Limaev I.S., Buchaka A.S., Chekmareva I.A., Kozlova M.A., Areshidze D.A., Shchedrina M.A., Onnitsev I.E., Deev R.V.
摘要

论证。随着地雷爆炸伤数量的急剧增加,评估肢体组织高能量损伤的形态发生学特征成为当代组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描述在早期创伤期(1–4 天)地雷爆炸致肢体节段缺损区域内横纹骨骼肌组织的变化。

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MSB(三色法,Martius Scarlet Blue)纤维蛋白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CD3、CD20、CD3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CD68、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形态计量学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创伤后病理性改变既累及肌肉组织(坏死、肌纤维断裂、创伤性水肿),也波及内肌膜及肌束膜结缔组织(创伤性水肿、纤维蛋白渗出)。肌纤维细胞骨架(肌小节)结构受损,卫星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局部血流动力学紊乱表现为灶性血栓、栓塞及出血。创伤后第1天观察到小动脉及微动脉痉挛,导致组织灌注下降。至第4天痉挛部分缓解,可能与创伤病Ⅱ期(休克迟钝期)的发展有关。在白细胞反应中,CD68+巨噬细胞最早反应,自创伤后第2天开始发生血管外渗。CD3+ T淋巴细胞呈现类似趋势。CD20+ B淋巴细胞在此阶段未表现出形态学反应性。NETs的形成既见于血管内,也见于血管外间隙。

结论。本研究在地雷爆炸伤后前4天内,对骨骼肌的结构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

Morphology. 2025;163(4):363-377
pages 363-377 views

Biography

组织学人生:纪念Stadnikov教授八十华诞
Shevlyuk N.N., Blinova E.V., Ryskulov M.F.
摘要

2025年8月26日,著名的苏联及俄罗斯组织学家、教授Aleksandr A. Stadnikov迎来了80岁生日。他的一生都与Orenburg Medical University(先后为学院—科学院—大学)紧密相连,在这里他走过了完整的学术道路——从助教(1971年起),到副教授(1983年起),再到组织学教研室主任(1988–2025年)。与此同时,在1993年至2009年期间,Stadnikov教授还担任Orenburg Medical Academy副校长,并于2009年出任代理校长。自2025年起,他继续在组织学教研室任教授。他的科研兴趣涵盖比较与进化组织学、胚胎期与出生后形态发生、神经内分泌对形态发生和再生的调控、组织学史等多个领域。他在原核与真核细胞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是其对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贡献。斯塔德尼科夫教授在Orenburg组织学学派内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神经内分泌对细胞、组织和器官调控的研究。他在阐明神经内分泌对原核与真核相互作用调控方面的探索具有开创性。五十余年来,Stadnikov教授始终将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与在Orenburg Medical University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他赢得了几代学生、教师和医生的尊敬与爱戴。Stadnikov教授是杰出学者和教育家的典范,能够启迪、激励他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对于学生和同事而言,他始终是崇高的科学与道德权威。

Morphology. 2025;163(4):378-384
pages 378-384 views